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湖北方案发布!十堰担任什么角色?赶紧看

为落实《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近日湖北印发《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湖北省实施方案(2019-2021年)》,推进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发源于陕西,流经河南、湖北的汉江,系长江最大支流,全长1577公里,其中流经湖北871公里,流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涉及武汉、十堰、襄阳、随州、孝感、荆门、潜江、天门、仙桃、神农架10个市 (林区)、39个县(市、区)。

汉江流域,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基础雄厚、生态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历史上是我国西部高原通往中部盆地和东部平原的五大走廊之一,现在是连接长江经济带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一条战略通道。

从“规划”到“湖北实施方案”

2018年10月8日,国务院批复《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11月5日,国家发改委印发《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该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实现汉江流域四大发展目标,即——

★生态环境质量优化,丹江口水库、汉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经济转型成效显著,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一定规模,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

★文化软实力增强,打造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幸福感明显增强。

《规划》提出,“河南、湖北、陕西省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本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完善工作机制”。这是汉江流域历史上第一个全方位发展规划,确立了汉江生态经济带在全国的战略地位。

一起了解“湖北实施方案”

《方案》突出汉江特色,围绕“六个汉江”,对湖北省近3年重点工作进行条目化、工程化、项目化。

第一部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汉江”,18条。该部分围绕改善提升汉江流域生态环境,部署水环境综合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利用等重点工作。这些重点工作与长江经济带十大标志性战役相衔接。

我省将坚守“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坚持把保护和修复汉江生态放在首要位置,实施“生态红线”管理,建设秦巴山(湖北)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及大洪山、桐柏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2020年前依法完成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打造“美丽汉江”。

第二部分,加强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构建“畅通汉江”,6条。该部分围绕打造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部署航运、铁路、公路、航空、物流网建设等重点工作。

我省将实施汉江航道整治工程,切实推进铁水公空多式联运,将襄阳港打造成汉江流域航运中心,构建“畅通汉江”。

第三部分,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培育“创新汉江”,18条。该部分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打造汉孝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的战略部署,部署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现代产业体系等重点工作。

我省将支持武汉创建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推进襄阳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十堰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建设,培育“创新汉江”。

第四部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创建“幸福汉江”,7条。该部分围绕城乡协调发展,部署优化城镇空间格局、加快新型城镇化、全面消除贫困等重点工作。

第五部分,推进全方位开放,发展“开放汉江”,6条。该部分围绕抓住重大国家战略机遇,部署对外开放、区域合作等重点工作。

第六部分,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活力汉江”,9条。该部分围绕建立健全体制机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投融资、产业发展、区域合作等重点工作。

汉江沿线地区发展机遇

湖北省汉江流域包含10个市(林区)、39个县(市、区),这些地区承担着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历史使命,也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

(一)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汉江流域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战略水资源保障区,沿江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重大,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任务更加艰巨,汉江中下游因来水减少水环境自净能力下降,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规划提出全力打造“美丽汉江”,确保“一库清水北送、一江清水东流”,大力加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综合治理,加快中下游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推进相关生态环保工程的建设,将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为沿江地区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推进区域合作,拓展发展空间。规划要求建设中西部联动发展试验区,打破行政体制障碍,实现江汉流域各地区的有效对接,促进资源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我省沿江地区大部分处于重点开发区,工业化进程较快,经济基础好,规划实施为沿江地区扩大与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对接与合作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有利于沿江地区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经济带产业布局、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发挥流域内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打造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三)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提升城市能级。规划提出——

支持襄阳巩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加快打造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支持孝感打造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和鄂豫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

做大做强十堰、荆门、随州区域性节点城市,推动天门、仙桃、潜江发展为中等城市。

规划从国家层面上确立沿江各市的战略定位,明确重点功能,有利于各地区围绕国家定位,优化城市布局,完成城市功能,加快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特别是首次在国家层面确立了襄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地位,襄阳将成为国家支持重点地区,成为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的龙头和关键点,迎来历史性机遇。

(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战略支撑力。规划提出全力打造“畅通汉江”,着力打通汉江水脉,打造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布局了汉江航道整治、港口建设、铁路和公路建设、民用航空运输和服务能力建设、物流网建设等一大批重大工程,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沿江地区发展优势,不断增强对各地区发展的战略支撑。

(五)推进创新发展,促进经济转型。湖北汉江流域已形成汽车工业走廊、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和主要商品粮基地,但经济发展尚处于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传统农业比重大,工业技术含量偏低,服务业发展滞后,产业升级、动能转换等压力大。规划提出全力打造“创新汉江”,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经济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的要求,布局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优质农产品基地、文化传承与传播工程等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将有力推进沿江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特色产业体系,促进经济转型发展。

(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加民生福祉。汉江流域上中下游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特别是丹江口库区发展相对滞后,十堰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仍然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规划提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全力打造“幸福汉江”,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全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将推进形成汉江上中下游、城乡协同发展新格局。

(七)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规划提出打造“开放汉江”和“活力汉江”,要求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以全球化视野拓展市场空间、优化配置资源。针对沿江地区经济外向度低、开放性平台缺乏的问题,规划提出了一系列补短板措施,提升对外开放平台,积极推进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襄阳片区建设,支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的创新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区设立综合保税区,支持武汉城市圈开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为加快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创新产业协调发展机制,推进一体化市场体系建设,创新园区共建与利益分享机制,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建立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基金。规划鼓励各地先行先试,将为沿江地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来源:湖北日报、湖北新闻

编辑:木子  终审:兰瑞文

热忱欢迎广大微友投稿,稿件请图文并茂哦!

投稿邮箱:syrbgfwx@163.com

编辑部电话:0719-8677700

快转告亲友并点

免责声明

本文为“荆楚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荆楚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