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年前的今天,武汉人把中山公园打了围,这一幕至今难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一个多月后,武汉就设立了受降堂。当年9月18日,曾在此不可一世的日寇低头缴械,签下投降书。

74年过去了,当年的受降仪式是如何进行的?当时的武汉又是什么样的情景?长江日报记者进行了梳理。

日本宣布投降后,尚有21万日军驻扎在武汉周边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

汉口市民涌上街头,庆祝抗战胜利。图/湖北省档案馆

接下来,中国战区分为16个受降区接受日军投降。1945年9月9日上午9时,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礼堂举行。之后,各受降区陆续举行受降仪式。

《第六战区受降纪实》记载,日本宣布投降后,尚有21万日军驻扎在武汉周边。

据该书记录,1945年8月30日晨,国军将领谢士炎少将率领由19名军官、2名通信兵、4名随军记者及12名宪兵组成的“前进指挥所”,率先进入武汉,进行受降前准备工作。

直至9月16日,第六战区第十集团军的主力部队,才从恩施、宜昌地区进入武汉市区。9月17日,第六战区受降主官孙蔚如抵达汉口,定于9月18日在汉口中山公园举行受降仪式。这一天正好是“九·一八”纪念日。

武汉受降堂 图/东方IC

日本大将签字投降,中山公园见证历史时刻

自1938年10月武汉沦陷,武汉人民在日寇的铁蹄下度过了7年的苦难岁月。

“1945年的夏秋之交,武汉人们沉浸在民族复兴的喜悦之中。”《日本在汉投降纪实》这样描述日军当年9月18日在汉投降过程。

这一天,汉口中正路(现解放大道)从循礼门至硚口的马路两旁,布满了岗哨。周围来了很多武汉市民,把中山公园围了里三层外三层,都想亲眼目睹鬼子投降的场面。

侵华日军投降仪式 图/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山公园西北角,有一座平顶式的横列房屋,是为表彰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功绩而兴建的“张公祠”,祠门上的房额已换为“受降堂”三个金字。

下午3时,一片肃穆中,两辆军用摩托车引导着一辆竖着白旗的黑色轿车驶入,停在草坪进口处的武装警卫兵面前,日第六方面军司令官冈部直三郎走下车来。这时,守卫在受降堂台阶前的司令长官部少将副官处长蒋虎杰快步上前,从冈部直三郎手中把战刀夺了过来,带着他及4名幕僚走向“受降堂”。

位于汉口中山公园内的受降堂 图/东方IC

受降主官孙蔚如身着戎装,坐在受降席正中,当时武汉乃至湖北地区党政军主要人物、中共代表、盟军顾问等88人,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冈部直三郎及幕僚走进堂厅,站在孙蔚如面前,脱帽敬礼。孙蔚如站起身,声如洪钟,宣读了“中华民国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部司令六战作命甲第一号”,命令冈部直三郎投降。

冈部直三郎颤抖着双手接过命令书,弯腰执笔签道:“当全部遵照执行……”

霎时,全场欢声雷动,院外爆竹连天。

受降堂内,按原貌摆放的受降现场 图/东方IC

受降之夜,江城群众自发上街游行,到处是欢庆的锣鼓,喜庆的鞭炮。

时年18岁的青年徐明庭压抑不住兴奋之情,步行到黄陂老家,将这喜讯告诉穷乡僻壤的父母,第一次向父母提出要酒喝,引得祖父诗兴大发:“兵气销为日月光,初闻涕泪满衣裳,小孙也识余心乐,竟向高堂索酒喝。”

武汉受降堂:警示国人牢记历史,不忘国耻

武汉受降堂位于汉口中山公园内西北角,是一座面积355平方米的平顶厅堂式横列建筑,旁边立有一块1米多高的汉白玉石碑,上书“受降纪念碑”五个大字,背面刻有碑文:“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十八日,蔚如奉命接受日本第六方面军司令官冈部直三郎大将率属21万签降于此——第六战区司令官孙蔚如题。”

受降堂旁的“受降纪念碑” 图/东方IC

武汉受降堂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见证。现在,这里是抗战历史的展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它将警示国人牢记历史,不忘国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发进取。

整理:李玉莹  制图:王语哲 编辑:叶凤


免责声明

本文为“荆楚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荆楚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