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来,湖北省委组织部、十堰市委组织部分别开展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我市各级党组织充分运用远程教育和电化教育手段,制作了一大批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可学性的优秀电教作品,为开展党员教育培训提供了生动鲜活的教材。
今天,我们一同通过由竹溪县委组织部带来的短片《画廊竹溪秦楚韵》,感受一首宏大的绿色交响乐章。
竹溪县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漫步云端她静若处子,俯身相拥她热情奔放,她一脚踏三省,是中国的自然国心,她色彩斑斓仿佛遗落在人间的仙境。在这里,高山与长川应声,林海和溪流相和,合奏出一首宏大的绿色交响乐章。
(↑↑↑点击,观看视频)
画廊竹溪秦楚韵
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漫步云端她静若处子,俯身相拥她热情奔放,她一脚踏三省,是中国的自然国心,她色彩斑斓仿佛遗落在人间的仙境。在这里,高山与长川应声,林海和溪流相和,合奏出一首宏大的绿色交响乐章。
烟迷水远,神秘竹溪
“采采皇木,入此幽谷,求此未得,于焉踯躅”。距离紫荆城千里之遥的竹溪物华天宝。这伟岸挺拔的楠木曾作为贡木成为皇宫殿宇的栋梁,不腐不蛀,幽香绵长。古属上庸的竹溪宛若这直指苍穹的贡木,傲然矗立于精神文化的高峻处,从不缺少故事。
在偏头山的祖师庙里,仍回荡着李聃阐论《道德经》的声音,薛刚反唐的泗水关、高祖河仍演绎着当年的金戈铁马。这浸染两千多年历史风尘的楚长城,依然散发着先民的体温和千年血火汗泪的热度,诉说着竹溪那段“朝秦暮楚”的历史,铺就了竹溪“凡村必有寨,凡寨必筑堡”的图景。
逶迤在山梁沟壑间的古盐道为竹溪留下了“南方古丝绸之路”的传说,这铺存在“露水集”的青石板,弥漫着浓郁的商贾气息和田园诗意。西关街上的湖南馆、河南馆、黄州馆青砖黛瓦,火墙花楼,为竹溪植入了崇商的基因。今天,这里已然成为鄂、渝、陕省际物流集散地。
秦楚风韵,神彩竹溪
竹溪蒸盆是难得一见的蒸菜极品,这如同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性格,早已深深融入竹溪人血脉之中。南北风俗、服饰礼仪、日常起居、生产生活、节令集会在这里共生相融。鄂西北边陲的静寂尘封了竹溪的历史,留下的却是醇厚的原生态文化。西皮流水、悠悠二黄,被誉为“汉剧之母”的山二黄曾经受岁月的冲刷,依然保持着300多年前荆襄人那种悠闲和温婉。
这是距250多年的清代官厅民祠连体古建筑“甘宗祠”,堪称建筑艺术的杰作,一座宗祠,一门荣光,一本家谱,一脉传承。在悠长岁月的年轮中,传统文化的根脉始终在这里延续生长。
充满浪漫性情的向坝民歌,苍古粗粝,“风骚”雅致。巴山蜀水给予竹溪人歌唱的天赋和灵性,也为汉民族文化留下了一块珍贵的“活化石”。绚丽而厚重的文化积淀成为竹溪地域文化最厚重的底色。
天开画廊,神奇竹溪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竹溪本身就是一个令人遐想的名字,良田美宅相属,曲径阡陌交错,鸡犬之声相闻,这正是陶渊明笔下的桃源盛景。因为大山的褶皱使这里成为“五水归一”的灵秀之地,成为汉江最大支流堵河的源头,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纵横交错的溪泉滋养着万物精灵,这片土地早已成为珍禽异兽的乐园,奇花异草的仓储,呈现出上天创世的原始图景。
茶是贡茶,米是贡米,更让人惊奇的是中国植物学家寻觅一个多世纪未曾谋面的“小勾儿茶”、被列入世界灭绝物种的“陕西羽夜报春”都在这里被发现。目前已经发现的被国家列入珍惜濒危保护的野生植物多大40余种,竹溪先后被授予中国有机绿茶之乡、黄连之乡、生漆之乡、魔芋之乡。东西景物衔接,南北风光照应,十八里长峡的奇绝秀美,偏头山森林公园的叠翠幻幽,八卦山自然保护区的玄奇空灵和龙湖湿地公园的灵山秀色,让人流连忘返欲罢不能。
那云雾深处的高山草甸让人顿感时光倒流,恍然进入亘古的岁月。云中的山,雾中的崖,云山雾崖保持着亿万年不变的容颜。百里绿廊青山碧岭,百里果廊花果飘香,百里景廊丹青长卷,竹林蕴锦溪中藏绿,绿色崛起。勤劳智慧的竹溪人凭借着祖宗留下的青山绿水,书写着当代的发展传奇。
制作单位
中共十堰市委组织部
中共竹溪县委组织部
中共竹溪县委宣传部
来源/十堰基层党建
编辑/何磊 责编/陆璐 审核/徐文涛
免责声明
本文为“荆楚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荆楚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