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诗词经典 繁荣荆州文化
第二届中国荆州中华诗学论坛暨首届屈原诗学奖颁奖大会在荆州隆重举办
第二届中国荆州·中华诗学论坛暨首届屈原诗学奖颁奖大会于6月3日上午在长江大学隆重开幕。来自全国各高校、研究机构、诗词团体的50多名教授、专家、诗人相聚屈原故地荆州,探讨如何借鉴传统诗学理论,推动当代诗词文本批评与学理性研究,促进诗词研究与诗词创作的良性互动,传承和发扬优秀中华传统诗词文化。
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研究院顾问罗辉,中华诗词研究院副院长王锡洋,国家督学、中华诗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孙霄兵,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杂志主编高昌,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黄金辉等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华诗词研究院副院长杨志新主持。
开幕式上,罗辉、杨志新分别致辞。王锡洋介绍了首届屈原诗学奖的评奖情况,并宣读获奖名单。他们是优秀青年诗学奖获得者: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马大勇、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李遇春;诗学论文奖获得者:云南中华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陈友康,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秦燕春,中国文化报理论部主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高昌,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杨卓,台湾中山大学特聘教授简锦松。
陈友康、李遇春代表获奖者发言,他们呼吁更多的青年诗家学者投入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各相关学科通力合作,打破学科界限,打破现代与传统、白话与文言、新体与旧体的界限,立足传统诗学,放眼当代创作,共同营造良好的诗词文化生态,为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探索一条通途。
开幕式后结束后,中华诗学论坛开启,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华诗学的丰富内涵及其对当代诗词创作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大家欢聚在长江大学文学院,踊跃发言;诗词理论界与诗词创作界积极开展互动,精彩纷呈。为期两天的论坛期间,共进行三场诗学研讨会。本届论坛成果斐然,共收到来自海内外的应征论文100余篇,收入论文集的论文60余篇。
今日上午,论坛组织与会专家将在荆州市进行文化考察采风活动。专家们将考察万寿园、关公义园、古城宾阳楼和张居正故居等名胜古迹,深入体验荆州深厚的文化积淀,搜寻赋诗填词的荆州题材。
据悉,自2018年开始,每年举办的“中国荆州·中华诗学论坛”,每两年一届的“屈原诗学奖”,由中华诗词研究院主办,荆州市委市政府承办,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协办,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当代诗学研究与诗词评论创造型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引导当代诗词创作,以“诗词+”的形式促进荆州经济发展,活跃与繁荣荆州文化。
获奖者感言
马大勇 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理事。荣获首届屈原诗学奖优秀青年诗学奖。
近百年诗词不仅是诗歌史研究的“富矿”,未来更会形成中国文学研究的学术生长点。作为近百年诗词研究的参与者,我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并为自己能尽一分心力感到兴奋与荣幸。这次获奖对我与其说是荣誉,毋宁说是鞭策,感谢有关部门与学界前辈授奖于我,惟有更努力地耕耘开掘,以更有分量的成果回报谬赏与厚爱。
李遇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教育部2016年度青年长江学者,《新文学评论》执行主编。荣获首届屈原诗学奖优秀青年诗学奖。
我相信中国文学传统的力量,无论做新体小说评论还是做旧体诗词研究,我都尝试着发掘中国文学传统、尤其是中国文体传统的隐形河床。希望有更多的青年朋友们加盟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一起打破现代与传统、白话与文言、新体与旧体的界限,为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探索一条通途。
杨卓,八零后,祖籍胶东半岛,南开大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荣获首届屈原诗学奖诗学论文奖。
古今诗歌演变的关键,一在于内容之变,二在于形式之变,三在于思想哲学之变。三“变”中又均有着与传统无法隔断的联系。我此时的研究更接近于自己多年侧身于当代旧体诗词圈的一些经验总结。以此良会为契机,我将继续为传统诗词焕发新蘖之事业贡献心力,也希望能成为沟通学界与各诗词平台之桥梁。
陈友康,古典文学、现代诗词研究专家,教授。曾任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云南省政协常委兼文史委员会副主任等。现任民进中央委员、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云南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民进云南省委副主委等。
个人较早从事现当代诗词研究,愿为提高现当代诗词研究的学理化水平作点贡献。
高昌,中国文化报理论部主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主编。荣获首届屈原诗学奖诗学论文奖。
感谢屈原奖带给我的荣耀。我曾发愿不做一灿而逝的流星、故步陈规的行星、借光而亮的卫星,而要做一颗自己发热、发光的恒星。当然恒星不都是太阳,更多的是在无数光年之外寂寞地燃烧和灿烂着。无论人们关不关注,而美丽的光芒却是永恒的。向所有为中华诗词复苏复兴而奉献的先行者和同路人致敬。
简锦松,台湾大学文学博士,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及台湾中山大学特聘教授。荣获首届屈原诗学奖诗学论文奖。
非常荣幸能获得屈原诗学奖的奖项。我研究古典诗学领域,擅长古典诗词创作与写作教学及研究,尤其关注古籍之现代应用、现地研究方法学、和韩国汉文学。撰述极丰,最新出版著作有《山川为证:东亚古典文学现地研究》《亲身实见:杜甫诗与现地学》等。愿与同好共勉!
秦燕春,始修西医,后治文史,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荣获首届屈原诗学奖诗学论文奖。
诗不能拯救世界,但诗可以让世界变得值得拯救,这也是一切艺术最独到的性质。既然光明内部可能隐藏黑暗,最明智最勇敢的属人的选择,就是让自己成为火。诗或艺术,亦复如是。
名家访谈
激扬荆州深厚的诗歌创作传统
——访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志伟
第二届中国荆州·中华诗学论坛暨首届屈原诗学奖颁奖大会在荆召开,迎来了全国各大高校、研究机构、诗词团体的众多知名教授、专家、诗人关注荆州,记者日前以中华传统诗词文化为主题,联系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志伟进行了专访。
刘志伟,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学会“中国文选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际考古学暨历史语言学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学刊副主编。
刘志伟先生因公务没能来荆参会,但作为一位对中国古典诗词有着深刻研修的学者,他为论坛带来了一篇以题咏绘画诗歌为研究中心的论述报告《英雄文化视野与诗圣杜甫的艺术世界》。
刘志伟先生认为:诗歌是民族语言精华的高度凝练与结晶,是民族精神和思想灵魂的外显表达,中华民族是诗性民族,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诗歌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与精神灵魂最庄严的承载与表达。从伟大诗人屈原到“诗圣”杜甫等,他们都以伟大的诗性语言,对中华民族精神和思想灵魂,做了最庄严、全面、精炼的艺术概括与表达。中华诗歌的优秀创作传统源远流长,中华诗学凸显了其在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语言艺术研究中的核心价值与地位。
刘志伟先生出席过第一届中国荆州·中华诗学论坛,对荆州及荆州文化印象深刻,充满向往,他指出:荆山楚水是孕育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诗人屈原的摇篮,屈原是荆州人民的伟大荣耀,荆山楚水以其人杰地灵优势,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诗歌创作与诗学英才,积淀了深厚的诗歌创作和诗学研究传统。伟大诗人屈原属于荆州,也属于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人类,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荆州去年成功举办首届中华诗人节暨中华诗学论坛,今年又汇聚海内外中华诗学精英,举办第二届中华诗学论坛暨首届屈原诗学颁奖大会,不仅对于真切感悟中华诗性灵魂和深邃智慧,弘扬自伟大诗人屈原到“诗圣”杜甫以来的中华诗学传统,重构中华民族的审美文化心灵结构,践行中华民族文化、文艺复兴的国家文化战略,促进世界文化的诗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也对促进当代诗歌创作和诗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名家访谈
传承和发扬地源性诗词文化
——访华中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霄兵
第二届中国荆州·中华诗学论坛暨首届屈原诗学奖颁奖大会迎来了全国各大高校、研究机构、诗词团体的众多知名教授、专家、诗人关注荆州,记者日前对来荆参会的华中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霄兵进行了专访。
孙霄兵,曾任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教育部法制办公室主任。出版有诗集《微笑之境》《我希望》《孙霄兵古典诗词文集》《鹈鹕鸟的传说》《孙霄兵诗选》;古典文学研究著作《汉语词律学》《沉郁词》等。
孙霄兵先生认为,深刻理习近平总书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中华文化发展繁荣”在历史转型中的作用与意义,民族复兴,需要文化兴盛、文化繁荣。古典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中华优秀诗词文化中体现出来的精神、情怀,总是自觉将个体生命与家国命运、文化命脉紧紧联系在一起。荆州市委市政府承办中国荆州·中华诗学论坛暨屈原诗学奖颁奖大会,正是契合了这一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值得赞赏。
孙霄兵先生认为,荆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诗词方面具有浓厚而鲜明的特色,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离骚、以张居正为代表的廉政诗词,以公安三袁为代表的性灵文学,都很有特色,可以成为荆州诗词文化的代表和特征符号,标志性的地源文化很重要,是一种得天独厚的历史资源,也是一笔独特的精神财富,要充分的发掘和发扬。
孙霄兵先生认为,发扬和传承传统诗学文化,可以创新思维多方面思考。荆州具有创建中华诗词之市、之城、之乡的经验和条件,可以应势而为,塑造具有荆州特色的文化象征,比如在公共场所塑造诗词名人的雕像,以绘画、书写的形式建设诗词文化长廊,从具体到抽象,从内核到形式,进行广普性的推广;政府多组织推广诗词活动,吸纳、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诗词的创作和品读,在全社会形成读诗、爱诗、作诗的氛围;立足荆州题材,面向全球,组织诗学宣传、交流活动,有助于推送经典,发掘精品,培养人才;开展有组织的传承,鼓励学校、诗院、书院开展专题诗词研学,形成流派和学派,这样有助于发掘地方诗词文化的深刻内涵,提升诗词文化内核和品位。
名家访谈
荆州是一座伟大的诗意之城
——访台湾中山大学特聘教授简锦松
第二届中国荆州·中华诗学论坛暨首届屈原诗学奖颁奖大会在荆召开,迎来了一位贵客——台湾中山大学特聘教授简锦松。昨日,记者对简锦松先生进行了专访。
国台办5月29日新闻发布会指出,在大陆各类评奖项目向台湾同胞开放方面,中华诗词研究院日前公布了首届“屈原诗学奖”获奖名单,台湾学者荣获其中的“诗学论文奖”,这是两岸同胞共同开展中华历史文化研究、携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简锦松先生为论坛带来的论述报告是《才学与古趣,造境与写实》,主要内容是关于台湾学院派四杰的作诗取向。
简锦松先生很高兴能有机会出席荆州盛会。他于6月1日抵荆,近两日,他已参观了荆州的多个景点,见到荆州古城,他更是兴致勃勃地绕古城骑行一周,并精确地测量古城的周长。他认为,荆州古城是一座伟大的城,完整的保存难得一见,史书上的记载和他现场的测量相差仅为20公尺,史记中城门的高度与大北门的高度完全一致,可见荆州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古城做了非常好的保护。荆州城墙威武壮观,有一种视觉上的美感,在些元素在建筑设计中很有古典美,韩国的水源华城就借鉴了古城墙上的城垛等题材。
他抑制不住参观荆州古城后的兴奋,诗性大发侃侃而谈:“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荆州自古就是一座诗人离不开的城市,是一座充满诗意的城市。大江陵是名胜之地,历史诗人来得多,李白、陆游、范成大就很享受古荆州的风物环境,三岁小孩都知道“刘备借荆州”,全世界的人都想到荆州来,荆州是个物华天宝、地灵人杰的好地方,生长生活在荆州,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如果荆州能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转换成有故事、有诗意的旅游风景资源和资产,前景将非常可观。
简锦松先生介绍,台湾有很浓厚的古典诗词学习氛围,数百年来,自明朝始,以及在成为日本殖民地时期,诗词的创作也没有停止过,每逢端午,都有相当数量的诗人作诗雅集。在大学阶段,诗词课是必修课,民间诗社自发性的诗词创作比赛活动非常多,在全社会中形成了一种崇尚诗词文化的浓厚氛围,“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诗词创作,培育诗词人才,都要有细数落花、缓寻芳草的耐心和性情。
免责声明
本文为“荆楚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荆楚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