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史|空防安全守护者 ——三峡机场公安的23年

历史钩沉

新中国成立前,在宜昌城区,曾三次建立飞机场。

1931年,中国航空公司在原滨江路18号(今沿江大道二马路附近)设立宜昌航空事务所。在宜昌美孚油栈(今13码头)附近设水上飞机场,停靠“洛宁号”水陆两栖飞机。

1939年5月,日军逼近宜昌,宜昌航空事务所撤销,机场关闭。

1937年至1938年间,宜昌县政府利用原川汉铁路宜昌铁路坝火车站旧址,改建成军用训练飞机场,称宜昌铁路坝飞机场。

1938年12月28日,机场遭侵华日军飞机空袭。1940年6月,宜昌失守,机场成为日军的空军基地。

1941年秋,驻守三游洞的中国军队夜间出袭,炮击机场,毁日机10架。从此,日军放弃铁路坝机场。

1941年,侵华日军强征民工历时一年在宜昌市东南郊外修建土门垭飞机场(简称土门机场)。

1945年,日军投降,机场关闭。

机场公安沿革

1953年,土门机场修复启用。

1981年,民航宜昌站设立航空安全保卫机构。

1983年,民航宜昌站提请宜昌市公安局派专人到土门机场负责安全保卫工作,市公安局调郑家杰驻进土门机场任公安特派员,专门负责安全保卫工作。

1984年12月,民航宜昌站设立土门机场派出所。

1993年9月,三峡机场开始修建。

1994年3月,市公安局猇亭区分局设立古老背派出所黄龙寺治安室,负责机场及其周边的治安管理。

1995年初,市公安局设立猇亭区公安分局黄龙寺派出所,进一步加强机场修建期间的治安管理。

1996年4月,土门机场航站工作人员陆续转场到三峡机场工作,土门机场派出所随之撤销,派出所民警部分调至三峡机场公安分局工作。

1996年6月24日,市公安局三峡机场分局正式成立。该分局系市公安局派出机构,级别正科级,受市公安局和三峡机场公司党委双重领导,履行县(区)公安机关职责,维护三峡机场空防安全和航空小区社会稳定,具有地方公安和民航公安双重特点;内设办公室、空防警卫科、消防科、治安侦讯大队、交警大队和机场派出所六个机构,机构级别均为副科级;辖区面积10.3平方公里,内有宜昌市三峡航空实业开发公司、中国民航宜昌航管站、华南蓝天航空油料有限公司等三家驻场单位。其中三峡航空实业开发公司下设航空小区管理办公室,管理长寿山、黄龙寺、石子岭、庙湾四个居委会。

1996年10月19日三峡机场落成庆典。

1996年8月,鉴于三峡机场公安分局已经成立,三峡机场也即将落成通航,市公安局撤销黄龙寺派出所,将派出所民警成建制划入三峡机场公安分局工作。

1999年2月8日,机场公安分局内设机构变化为警令科、空防治安大队、刑警大队、消防科、交警大队和机场派出所。

2000年1月9日,机场员工和公安民警齐心协力共同除雪。

2000年10月,机场公司所属的原航空小区四个居委会剥离移交给猇亭区政府,原机场公安分局机场派出所成建制撤销,成立黄龙寺派出所,移交给猇亭区公安分局管理。至此,分局的职责任务发生变化,不再负责原航空小区四个居委会的公安业务管理,管辖面积由原来的10.3平方公里缩小为3.2平方公里,机场内部的治安管理由空防治安大队负责,履行机场派出所职能。

2012年12月10日,市公安局三峡机场分局机构级别调整为副县级,内设机构警令科、空防治安大队(机场派出所)、刑事警察大队、交通警察大队。

2009年6月14日,参与汶川地震期间调派的米26直升机途经三峡机场的现场安保。

2016年7月16日,“空中游三峡”宜昌低空旅游首航仪式现场。

安全保卫

始终将空防安全作为分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安检现场值班,加强对各飞行安全保障部门监督指导,狠抓安全管理,将各种危害空防安全的不利因素消除在地面。

坚持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检查,堵塞安全防范上的漏洞,确保机场航空营运安全;全力以赴,认真做好警卫工作。

1996年以来,出色地完成各级警卫任务236批6154人次,大型活动安全保卫4次,未出现任何差错;连续数年创下空防安全年,确保了机场安全。

免责声明

本文为“荆楚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荆楚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