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茨河镇前庄村在扩建村道的过程中,在村牌坊湾一带发现一段青砖铺设的古代道路。村支部书记杨平当即责令停止施工,并及时上报谷城县文旅局。
县博物馆专业人员以及茨河文体中心、承恩寺文管所等相关人员当即赶赴现场,对这一历史遗迹进行实地勘察,经过现场清理及测量,最后确定其可能为距此不远处的襄惠王陵墓有关的王坟神道。
神道距地表层约50厘米,由灰陶砖铺设,中间微微隆起,大致呈南北走向。现已清理出来的神道残长约11米,宽1.8米,单砖尺寸为长34厘米、宽16厘米、厚9厘米,素面,质地坚硬。铺设方法为横向错缝平铺,两侧为侧立砖,路面东侧铺设一列纵向灰砖。整个建筑结构规整。
史料记载
襄惠王陵位于谷城县茨河镇前庄村,“襄惠王”朱佑楬即“襄宪王”朱瞻墡的四世孙。朱瞻墡以及其后的襄王均与茨河承恩寺渊源深厚,现存与承恩寺内的玉碣碑和“重修大承恩寺碑记”即为见证。
据史料记载,第二代襄阳王“定王”朱祁镛的次子朱见淓被封为“阳山王”,去世后见淓子朱佑楬袭封“阳山王”,嘉靖十四年(1535年)薨。其子朱厚熲承袭“阳山王”。后因襄康王朱佑櫍薨而无子。根据祖训,作为康王血缘最近的堂兄弟朱佑楬之子的朱厚颎,顺理成章的袭封为第六位襄阳王,谥号“庄王”。庄王朱厚颎为了感谢皇恩浩荡,也为感恩祖、父的荫庇,特奉旨追封其祖朱见淓为襄恭王、其父朱佑楬为襄惠王。
襄惠王神道的发现,为研究明代帝王陵墓规制以及葬式提供了实物参考,同时也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文化资源,实乃弥足珍贵。
明襄藩王墓探究——
阳山荣康王朱祐楬墓
朱祁镛庶二子朱见淓,于成化十六年(1480)授封阳山王,他在位37年,于正德十一年(1516)薨逝,谥号恭和。其后,恭和王庶长子朱祐楬在嘉靖元年(1522)袭封,但只做了5年阳山王,就于嘉靖四年(1526)薨逝,谥号荣康。后由庶长子朱厚熲(jiǒng)袭封。襄康王朱祐櫍在嘉靖二十九年(1550)薨后,并无子嗣,第三代阳山王朱厚熲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嗣封襄王,并追封其祖父阳山恭和王朱见淓、父阳山荣康王朱祐楬分别为恭王、惠王。阳山荣康王朱祐楬墓并无确切记载,但据文物普查发现,其在谷城县茨河镇前庄村,该墓南距襄献王墓较近,其原存神道门今藏于承恩寺内。
阳山荣康王(追襄惠王)朱祐楬墓
阳山荣康王朱祐楬墓(谷歌地图)
详细地址:谷城县茨河镇前庄村牌坊湾后山。
阳山荣康王朱祐楬墓(地形图)
阳山荣康王朱祐楬墓(卫星图)
墓葬形制:墓坐西朝东,茔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处一向东敞开的箕形山冲内,主墓所在的山脊象一条卧伏的长龙,北侧之清水、浑水两堰静伏于龙之下,南面一小堰承接龙尾。山冲口较窄,原立有一座石牌坊,牌坊湾因此得名。牌坊上横匾双勾阴刻楷书“皇明襄惠王神道”,该匾现移至承恩寺内收藏。过牌坊就进入长约500米的神道,原有青砖铺地,现仅存残砖遗迹。神道西端为一小平台, 应为月台,长方形,长约30米、宽约20米,高出神道约2米;再上又一级平台,为拜台,略成半圆形,直径约15米,高出月台地面约2米。月台、拜台外侧均用砖石混砌墙体。拜台上的山脊有墓冢,底径约50米、残高约6米。从多次被盗的盗洞可看出墓室为石室墓,暴露的条石叠砌石壁厚重坚固。
延伸阅读
湖北明藩王一览表
1.明太祖朱元璋子4人:第6子朱桢(武昌楚系)、第12子朱柏(荆州湘系)、第14子朱植(荆州辽系。初封辽宁北镇,后徙荆州)、第23子朱栋(钟祥郢系)
2.明仁宗朱高炽子4人:第4子朱瞻垠(追封为蕲王)、第5子朱瞻墡(襄阳襄系。初封湖南长沙,后徙襄阳)、第6子朱瞻堈(蕲春荆系。初封建昌,即今江西南城,后徙蕲春)、第9子朱瞻垍(钟祥梁系)
3.明宪宗朱见深子3人:第3子朱祐杬(钟祥兴系)、第5子朱祐棆(安陆岐系)、 第9子朱祐榰(安陆寿系)
4.明世宗朱厚熜子1人:第3子朱载圳(安陆景系)
5.明神宗朱翊钧子1人:第6子朱常润(荆州惠系)
已发现的藩王墓有:
1.武昌:楚昭王朱桢墓、
2.荆州:湘献王朱柏墓、辽简王朱植墓、
3.钟祥:郢靖王朱栋墓、梁庄王朱瞻垍墓、
4.谷城:襄宪王朱瞻墡墓、襄惠王朱祐楬墓、襄康王朱祐墓
5.蕲春:荆恭王朱翊钜墓
6.襄阳:襄简王朱见淑墓
7.南漳:襄定王朱祁镛墓、襄庄王朱厚墓、襄靖王朱载尧
责编:陈 渊 l 编辑:王 晶
来源:云上谷城客户端
信箱:jinrigucheng2019@163.com
出品:谷城县融媒体中心
免责声明
本文为“荆楚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荆楚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