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小学“课间静悄悄”“课间圈养”“消失的10分钟”等话题登上热搜。对此,教育部明确表示,中小学校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
给孩子喘口气的“中场休息”,是否真的成了课间“圈养”?学校应该如何玩转“课间十分钟”,让孩子们“动起来”?安全与快乐运动,能否两者兼得?我们来看长江云新闻记者的走访调查。
课间十分钟 孩子们如何“定义”?
对于“课间十分钟”,学生们提出什么样的“要求”?来看孩子们的答案↓↓↓
#
“前面40分钟的课程已经很辛苦了,应该让我们劳逸结合,可以提升学习效率。”
#
“我们的青春时期就应该是奔放的、自由的,就应该在外面多多活动、锻炼身体。”
#
“希望我们学校可以增加跳远沙坑、单杠这样的设施。”
#
“我希望课间10分钟能延长到15分钟,多一点快乐的空间。”
#
“新加入一点同学们比较喜欢的游戏,比如课本中提到的那些游戏。”
那么,家长们如何看待“课间十分钟”?
#
“希望学校能给孩子们课间自由的权利,让他们能在课间十分钟充分接触到太阳的光照。”
#
“要放也要有收,毕竟孩子年龄太小,学校要多督促一下,尽量避免有风险的课间活动。”
总的来说,快乐值要拉满!安全性要有保障!这可能是孩子与家长对于“课间十分钟”最基本的需求。
如何让课间十分钟“燃”起来?
“课间十分钟”被约束,背后存在安全问题、场地受限等诸多因素,如何一一去破解这些难题?
长江云新闻记者走访发现,在湖北,有不少中小学根据自身办学场地、学生数量等不同特点,开发创意游戏、提供多样空间,让孩子们课间十分钟不仅能放松身心,还能玩得安全放心。
“麻雀小学”也有
“快乐星球”
建校近90年的武汉市长港路小学,是坐落在老旧小区里的“麻雀小学”。学校共有20个班级、900多名学生,但校园里的运动场地仅有两个篮球场大小。
长港路小学因地制宜,选择跳绳、踢毽子这类操作简单、空间灵活的运动作为课间十分钟的“主打”项目,不同年级按划定区域分散开;同时,学校还编排了室内课间操,遇到高温、雨雪等天气,在室内也能动起来。
武汉市长港路小学校长陈刚告诉记者:“不能因为学校的场地小,就压缩学生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目前,我们已经推广了5套健美操,这类运动不需要很大的场地,活动量也非常恰当。”
为了维护课间十分钟的活动安全,长港路小学出台课间活动方案、课间学生活动指南等制度。此外,还有一些学生当起“小小安全员”,和值勤教师一起维护校园秩序。
打造多彩课间
武汉市光谷六小东西两校区占地25亩,却要容纳近5000名学生的日常活动,是武汉市人均面积最小的学校。
为此,学校对每一寸活动空间,都进行了充分的利用,设立了种植园、文化活动区、树下剧场等活动区域。从植物种植观察、围棋比武到走廊辩论赛等等,光谷六小87个班级中每个班的课间十分钟都各具特色。
一些擅长乐器、喜欢唱歌的同学甚至自发组织“走廊音乐会”,不但自己能够放松心情,还能为大家带来快乐。
武汉市光谷第六小学德育副校长丁凡表示:“正是因为学校面积不大,倒逼我们想方设法进行创新,为孩子们创造各式各样的快乐场景。”
挖潜创新 尽情“撒欢”
光谷十一小,是近年新建的学校。不仅占地面积相对较大,教室门前的走道也宽出不少,有些地方能达到4.3米宽。为此,学校在走廊地面上设置了跳房子格、跳远等特色游戏区;在空间较大的走廊上,还放置了乒乓球台。
学校还将跳皮筋、滚铁环、舞龙、抖空竹、竹竿舞等传统游戏引入校园,让曾经专属于80后90后的童年记忆,在10后中活跃起来。
武汉市光谷第十一小学校长李静表示:“学生只有在课间十分钟玩得快乐,玩得投入,才能让下节课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保障学习的质量。”
AI“老师”帮忙“带娃”
在十堰市东风第一小学,学校还引进了“AI运动吧”,在与机器人的挑战中,点燃学生运动热情。
同时,学校还安装了六种挂式益智拼图,让孩子们在拼拼凑凑间轻松度过课间十分钟。
快乐不止“十分钟”
课间十分钟的本质意义远不止于身心健康,而是有更深层次的教育价值和社会影响。
#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福利研究中心主任梅志罡:
当我们把学生放出教室,让他们在运动场、公共空间得到充分活动,他们得到的是新的教育场景的体验,与小伙伴建立联系并进行互动。这个过程既有利于孩子们心理的健康成长,同时也会对孩子们的社会性成长起到很好的帮助。
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体现的是教育理念和责任担当,考验的是家长、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的能力,是真正的“一切从孩子出发”。
首先,学校可通过有效引导防范风险,通过场景设计,创造好玩、益智的活动供给,孩子们自然就不会无所事事,减少过度疯闹引发的安全事故。
其次,家长们也要对“磕磕碰碰”脱敏。老辈人有句话,“不磕不碰长不大”。决不能因为课间小概率的安全事件,杯弓蛇影。给孩子“上保险”,而不是把孩子塞进“保险箱”。
再则,可以建立公平适度的校园安全责任分摊机制。在坚持自愿原则的前提下,倡导家长购买学生综合保险,明确当学生在课余时间运动时受伤或发生意外,应该如何认定责任,减轻校方和家长的担忧。(长江云新闻记者 肖雅雯 田畅 卞勇 林中杰)
信息来源:长江云
免责声明
本文为“荆楚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荆楚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