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巴东发现大规模密集悬棺群!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这么大规模的悬崖墓葬群,在国内也为数不多。”12月22日,在距离巴东县城约100公里的茶店子镇天保山村志家岩悬棺群遗址,巴东县博物馆原馆长向勇感叹。

当天,在巴东县文旅局支持下,巴东县民族文化研究协会组织工作人员来到巴东县茶店子镇天保山村与秭归县磨坪乡杨林村的交界地带,实地考察近日发现的悬棺墓葬群。

这里山高林密,峡谷纵横,一条东西流向的升坪河横亘在巴东县与秭归县之间,河谷以北为巴东,河谷以南即为秭归。

河谷北边,在长约500米,高约200米的志家岩绝壁上,现存40余处洞窟,洞窟呈长方形和不规则圆形。这些由人工开凿的墓穴,坐北朝南,按照低处密集,高处减少的规律,呈S型散落分布在绝壁之上。其中,悬棺洞窟最高的100余米,最低的洞窟因河流堆积泥石逐年升高,已接近水面。

根据人工凿开洞窟与葬具棺木的形制,向勇判断悬棺为战国至汉朝时期所形成,距今2000多年历史,是目前为止巴东发现的最大悬棺群。

由于视野受限,只看到极少数完整棺木葬具,多为散堆棺板,10米以下洞窟中,绝大部分只剩空穴。

“我家就在这悬崖上面,距离这里1000米左右,小时候常顺着小路到这来。”今年58岁的天保山村村民谭双传说,当地老百姓称这里为仙人洞,过去,逢红白喜事,村里人常在这里祭祀。

谭双传告诉记者,悬棺群的位置村民都知道,但山高路陡,十分危险,他虽来过多次,但是一直没搞清楚有多少个洞穴。由于长期风化和岩石脱落,有些洞穴只剩下些许印记。

“现在河床的位置,曾经也是悬崖绝壁。”向勇说,经过千年的沧海桑田,河面变宽,河床被抬高,以前的悬崖绝壁被掩埋了。据他现场推断,这面悬崖上曾经至少有悬棺100座以上。

北宋邵伯温《闻见后录》亦载有:“三峡中石壁千万仞,飞鸟悬猿不可及之处,有洞穴,累棺椁,或大或小,历历可数,峡中人谓之仙人棺椁云。”

古人是用什么方法将悬棺放进壁上的岩洞呢?经过研究和实证,此处悬棺群为绳吊法,即将绳索从悬崖顶部放至地面,然后将棺木提升至洞窟的方法。

巴东县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已将悬棺墓葬群相关调研报告上报巴东县文保部门,下一步,将会同县文保部门,申报该悬棺群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悬棺葬,中国古代葬式的一种。即人去世后,亲属殓遗体入棺,将木棺悬置于插入悬崖绝壁的木桩上,或置于崖洞中、崖缝内,或半悬于崖外。往往陡峭高危,下临深溪,无从攀登。这一风俗流行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生活在长江中上游的主要族群,土家族的祖先古代巴人,以及同时期的濮、苴、蜒、共等少数民族也大兴该葬俗,到明代随着汉文化普及这种葬俗消失。

通讯员曾垂伦 刘修爱 邓艳蓉

来源:恩施晚报

编辑|胡成冞

审核|邹 瑜

签发|沈祥辉


免责声明

本文为“荆楚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荆楚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