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河口木版年画国家级传承人陈义文老先生于2019年2月25日凌晨2:20仙逝,享年91岁。
60秒了解陈义文老先生的一生
▽
剪辑制作:汉江网视栏目组;画面来源:王刚强导演工作室;文字来源:襄阳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
陈义文
陈义文,湖北襄阳老河口市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河口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
1986年和1987年,陈义文先后参加了湖北省民间艺术展览和首届中国艺术节,有多幅作品走出国门到东南亚各国展出。有作品入选初中美术教材,不少作品被许多省级博物馆收藏,并参加了第八届中国艺术节。
2007年,老河口木版年画进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老河口木版年画作品《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参加上海世博会展出。
2011年,老河口木版年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老河口木版年画的代表人物,陈义文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在2018年六月初,国家文化旅游部宣布的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中,陈义文列入了老河口市木版年画的唯一囯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他还入选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光明日报社、光明网主办的2018“中国非遗年度人物”30名候选人名单。
陈义文与木版年画
老河口木版年画兴盛于清乾隆至光绪年间,是中国古老的民间木版年画中的一种传承形式,由南派木版年画的发源地桃花坞经河南的朱仙镇传于老河口。
老河口木版年画又被称为南派木版年画,与北方的杨柳青木版年画遥相辉映。老河口木版年画有着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构图饱满而主次分明、线条密实并一丝不苟、颜色丰富且对比鲜明。
陈义文祖籍河南社旗,祖辈一直从事民间木版年画雕刻。陈义文从小随父陈国卿在襄樊、南阳一带刻印年画、卖年画,是老河口木版年画的第四代传人。
陈义文刻的木版年画,画风纯朴,表现细腻,色彩浓艳丰富种类繁多,从画幅上分中堂、贡笺、门神、神像、历画、喜画等二十多种。题材非常广泛,多来自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和民风民俗,如表现吉祥喜庆的“麒麟送子”“福寿双全”“百寿图”“百年好合”等;表现人康宅安、驱邪降福的有“钟馗”“秦叔宝”“关公”等;表现民俗中吉祥如意的有“观音送子”“五子登科”“一团和气”等等。
陈义文作品《一团和气》
保护木版年画
从2006年列入市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以来,老河口木版年画的传承、保护状况已经有了很大变化。
2009年,陈义文所居住的拦马河社区小巷被命名为“陈义文巷”。
在陈义文巷,墙上画的是年画,家家临街的窗户都设计成了年画风格的雕花窗,就连巷子里的盏盏路灯也充满着年画特色。
近年来,老河口市投资上百万元,实施名人名画名街名巷保护工程,将年画图案用于装饰临街房屋门窗,设立了年画画廊、年画大师工作室等。
在老河口市博物馆设立了木版年画展厅,展出有雕刻工具、雕版、年画等实物。老河口木版年画先后多次参加了省、市级文化部门组织的展览,木版年画已成为老河口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2018年,全国共计383个传统工艺项目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襄阳老河口木版年画也在其中。
传承与发展
“从我记事起,爷爷的房间就堆满了木料,充满了木料特有的香气……”陈义文的孙子陈洪斌说,从小他就听爷爷陈义文讲刻刀是如何从爷爷的爷爷那里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故事。
几年前,陈洪斌辞去了深圳的工作,回到老河口跟着爷爷学做木版年画,愿将手艺传承下去。
陈义文的孙子陈洪斌
陈洪斌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手上磨出了茧,被刻刀划伤数次,终于熟练掌握了全套工艺,并获得业界认可。后来,陈洪斌带着老河口木版年画辗转十多个国家,让更多人认识了年画。
如今,陈洪斌还办起了木版年画课堂,希望更多人能担负起文化责任,共同守护、延续老河口木版年画的根和魂。
为了更好地传承木版年画,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开设“版画印刷工艺”课,成立老河口木版年画工作坊,选派了一批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到陈义文家里学习。一年下来,首批20多名学生初步掌握了传统的木版雕刻、制版工艺。
学生们的文创产品。
学生把木版年画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跟手机壳、鼠标垫、钥匙扣、勺子、抱枕及文化衫等结合起来,制成20多种文创产品。
“做这个事情的年轻人多了,在传承的基础上有创新,木版年画才能有市场,并继续发展下去。”此前,在接受采访中,陈义文老人曾这样说。
来源:襄阳日报全媒体记者魏崴,网络综合
编辑:陈忱
免责声明
本文为“荆楚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荆楚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